- News最新消息
News最新消息
2025/07/25
總幹事專欄─【探索頻道】成為多元的教會邁向共榮的未來(2025年7月24日刊登於台灣教會公報社)
【探索頻道】成為多元的教會邁向共榮的未來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
文圖◎Samingaz‧Ismahasan(中布中會總幹事)
起初,上帝從無有中創造多元共存的世界,為不同時代的教會帶來新的可能性,或許可成為多元共融教會的起點。台灣在不同政權殖民下經歷文化單一化過程,2005年終於由政府訂定每年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也訂定「全國原住民教會族語日」,鼓勵教會7到8月間舉辦族語禮拜和活動。回顧長老教會160年宣教史,積極關心族群的苦難並致力文化傳承,正如〈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所宣告:「我們信,上帝賜給人有尊嚴、才能,以及鄉土,使人有份於祂的創造,負責任與祂一起管理世界。」
刻板印象造成偏見和歧視
今日教會的成員雖有越來越多元的族群組成,但部分教會或信徒對不同族群仍存在刻板印象和偏見。2015年,我受派到台中一間都市原住民教會,一位非原民信徒問我:「你們原住民聽得懂台語喔?」2020年,我的先生調派到南投縣一間都原教會,也有非原民慕道友問:「你們原住民會用電腦喔?」甚至今年我去某間非原民教會講道,禮拜結束後,一位會友來問我:「你們原住民是不是都很會喝酒、很會唱歌?你們原住民都長得好漂亮喔!」當下我幽默回應:「哪裡很漂亮呢?眼睛很像眼睛、鼻子很像鼻子、嘴巴很像嘴巴嗎?」心裡卻想:「現在都什麼時代了,怎麼還有這種刻板印象?重點是,我剛剛講道時,不是才分享什麼是微歧視嗎?」
提出上述經歷,不是要挑起族群間的緊張,而是想指出,教會裡仍存在族群偏見和歧視的現實。歧視不單來自對原民實況的不理解,也包括原民在主流社會中的權力仍不對等,包括原民仍被視為邊陲的角色。這種權力錯位造成的靈性傷害,其實是教會容易忽視的「隱微的結構性罪惡」。這裡並非指個人蓄意為惡,也不是指明顯的制度化罪惡,而是在結構與群體的互動中深植的偏見或傷害。教會作為基督在地上合一的身體,肢體之間不應該受偏見影響,而應該營造彼此共享、共融的環境,接納多元族群與尊重族群差異,致力於成為多元共融的教會。

提升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
那麼,教會可以怎麼做呢?筆者建議,至少先提升個人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教會牧者、長執、同工或信徒,每個人都能成為族群友善的倡議者,在團契、小組推動族群友善事工,或透過教會進入社區/部落推動原民教育。
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出版的《高舉生命與包容的教會》譯自普世教會協會(WCC)的兩本小冊,其中〈宣認宣教與傳道的新聲明〉46條指出:「上帝國的好消息關乎應許要實現一個公正且包容的世界。包容在人類群體跟受造界當中促進公平的關係,讓人跟受造界彼此認同,也相互尊重且維繫彼此的神聖價值。包容也促成彼此能完全參與在群體生活當中。在基督裡受洗意味著一生委身於克服各種障礙來闡明此一盼望。因此,針對任何人的各種形式的歧視在上帝眼中都是不被容許的。」
由此來看,教會若能將多元共融的視野和解殖精神延伸到更多面向,更能經歷上帝國的全面降臨。在這條多元共融的路徑上,教會可邀請不同國籍、膚色、種族、宗教、性別、性取向、階級、教育程度、職業、年齡、健康、外貌和身材等不同性質的人,共同努力除去一切形式的歧視。如此的信仰實踐,是勇敢回應大誡命的神聖旅程,也是溫柔抵抗霸權社會的方式,讓教會成為在創傷與破碎的生命的同行者,更讓上帝國的福音成為這個世界的好消息。
今年,筆者有機會在一間非原民教會講道,我向台下兩百多人提問:「現場的弟兄姊妹,有認識原住民朋友的請舉手。」台下不到10個人舉手,於是我接著說:「尚未認識原民朋友的弟兄姊妹,如果你們願意,我樂意成為你們人生中第一位原民朋友!」語畢,立刻傳來一陣熱烈掌聲,禮拜後也有不少人表達他們對原民的關心。那天,我經歷了多元共融的美好互動,也發現非原民教會需要更多管道來認識原民,彼此學習傾聽、理解,共同建立族群友善關係。
2015年,筆者撰寫的道碩論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青年宣教運動歷史與發展之研究》,文中針對參與2014年玉山神學院「大專信仰與生活營」和「全人發展生活營」的原青進行問卷調查,根據162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結果,102名認為「傳承自我族群的文化」是原青的使命;95名期待得到「對於自我族群身分上認同的培育與養成」;93名期待得到「基督教福音與原住民文化的對話」。上述結果顯示,成為多元共融的教會,或許是原青對教會的迫切想望。

跨越文化與種族界線的宣教
〈宣認宣教與傳道的新聲明〉第75條指出:「今日的在地教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能扮演關鍵角色,強調要跨越文化與種族的界線,也宣認文化的不同之處乃是聖靈的恩賜……眾教會都可以營造空間讓不同的文化群體聚在一起,迎接令人興奮的機會,在我們的時代用處境化呈現跨文化宣教。」成為多元共融的教會,將能邁向一個多元共榮的未來。「共榮」不單指不同族群在末世與基督同得榮耀,也意味各族群擁抱自身族群身分,以自身族群文化為榮,站在文化尊嚴的基礎上彼此凝視,肯定每種族群文化都是來自同一位聖靈在不同處境中多元又豐盛的創造,並接納不同族群文化都同樣能反映出造物主的神性特質。
那麼,教會可以怎麼做?筆者建議,要培育具神學信仰與文化意識兼具的牧者、神學家,和文化領域專才的基督徒,積極推動重建族群主體性的事工,在教會實踐知性、靈性與文化的全人關懷牧養。此外,對沒有來教會或在都市的原青,教會如何陪伴他們建立認同與族群連結,並成為他們喘息與傾吐鄉愁的空間?面對部落原鄉與都原教會多重議題,原民需要什麼樣的教會?目前還沒有完美的答案,但筆者靈魂深處看見一個清楚的上帝國異象,並祈願各族群的教會都能成為多元共融的教會,邁向多元共榮的未來。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Line